公司每融一轮资,股份就像往奶茶里兑水——味道越来越淡。以下 8 种“防稀释”技巧,把控制权牢牢锁在杯底。

1. 公司自己“买”股份  
   公司账上有闲钱,可以经股东会同意后,回购并注销其他股东的股份。股本缩小,剩余股东的持股比例自然上升。  
   例:公司注册资本 100 万,A 占 60 万。公司回购 B 的 10 万并注销,注册资本变 90 万,A 的持股比例瞬间从 60% 跳到 66.7%。

2. 同股不同权  
   把股票分成“高投票权股”和“低投票权股”。创始人 1 股 10 票,投资人 1 股 1 票。即使下一轮创始人被稀释到 20%,表决权仍可能过半。

3. 虚拟股权  
   只给分红、不给投票、不能转让,离职自动作废。员工拿到“假股份”照样拼命,真股份一点没少。

4. 股权代持  
   让信任的人或机构出面持股,表决权实际归你。表面股权分散,实则“口袋里的石头”一块没少。注意:上市前必须还原,否则过不了监管。

5. 投票权委托  
   把别人的表决权“借”过来用。签一份委托协议,约定 3 年、5 年或不可撤销,就能以小搏大。

6. 优先认购权  
   公司章程写明“股东有权按持股比例优先认购新股”。钱不够?提前和铁哥们签代垫协议,先让他帮忙出资,以后再买回来。

7. 反稀释条款  
   投资人最怕“后轮融资估值更低”——自己刚高价进来,转眼被下一轮低价“打脸”。签份反稀释协议:若后续发行价低于本轮,自动调整转股价格或补股份。常见“加权平均”与“完全棘轮”两种算法,后者更狠。

8. 少拿股权,多借钱  
   现金流稳、利润厚的公司,能用债权融资就别用股权融资。可转债、银行授信、供应链金融……都是“只还本付息,不分股份”的利器。

一句话口诀  
“回购缩股、AB 高票、虚拟代持、优先反稀释,借钱不稀释。”  
稀释不是洪水猛兽,提前布局,就能把每一滴水都留在自己的杯子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