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资本江湖里,“持股最多”≠“说了算”。以下 9 种方法,把控制权拆成可落地的“工具箱”,按场景取用即可。

一、股权维度:把数字玩出花  
1. 绝对控股(≥67%)  
   章程里没特别约定时,67% 以上表决权几乎能拍板所有事:改章程、合分立、变资本,甚至把公司卖了都行。  
2. 相对控股(≥51%)  
   日常经营、董事会改选一把抓。但一旦碰上市盈率 3 倍以上的大并购,还得请 67% 出来镇场子。  
3. 共同控制(≤50%+一票否决)  
   两股东各 50% 的经典僵局,其实是双向否决:谁也干不成坏事,也干不成好事。适合“亲兄弟明算账”的合伙人。  
4. 同股不同权  
   把表决权从“钱”里剥离:A 股 1 元 10 票,B 股 1 元 1 票。港交所、科创板都放行,创始人拿 20% 股权也能控盘。

二、协议维度:不花钱也能加杠杆  
5. 一致行动人协议  
   把张三、李四、王五绑成“连体婴”:对外表决口径一致,票数瞬间放大。上市前清理股权时,这招最常被监管追问。  
6. 表决权委托  
   投资人说:“我只出钱,不操盘。”把投票权委托给创始人,既保稳定又避免并表。记得在委托书里写明“不可撤销”还是“随时收回”。  
7. 股权代持  
   明面上的小股东,背后的“影子老板”。非上市公司常用,但上市前要还原,否则一票否决 IPO。

三、治理维度:把战场搬到董事会  
8. 董事会多数席位  
   董事一人一票,过半即赢。章程里可埋伏笔:“创始股东有权提名 3/5 董事”。一旦拿到多数,战略、高管、预算全由你画圈。  
9. 重大事项一票否决  
   把“上市、并购、融资、换 CEO”写进清单,只要持股 10% 的小股东就能踩刹车。适合财务投资人防着创始人“卖公司跑路”。

使用说明书  
• 早期公司:先用 8+9 锁董事会,再用 5+6 攒表决权,67% 以后慢慢补。  
• 成长期:引入战投时,用 4 保住创始人控制权,用 7 代持预留员工期权池。  
• 拟上市:清理 7,把 5、6 装进《一致行动及表决权委托协议》,披露清楚即可。

一句话总结  
控制权不是股权的简单加法,而是“股权+协议+治理”的立体工程。工具用对了,5% 也能指挥 95%。